一、歷史背景從隋末大業(yè)十一年(公元615年)到唐初貞觀四年(公元630年),短短十五年的時間,從某種意義上說,濃縮了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興衰史。公元581年,中國出現(xiàn)了一個龐大的王朝――隋朝,八年后,它統(tǒng)一了中國,結(jié)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二百七十三年長期分裂的局面。又過十九年,隋朝人口驟增三分之一,有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,有口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(奴婢、部曲尚不在其中)。唐朝貞觀之初(627年),因為戰(zhàn)爭人口銳減,有戶不滿三百萬,經(jīng)過二十三年“貞觀之治”,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(公元652年),人口雖有增加,但遠不及隋朝,只增加了八十萬戶,有戶不到三百八十萬,還不到隋朝勝極時的二分之一。隋朝完善了北齊以來的均田制,經(jīng)濟得到迅速發(fā)展,號稱兵甲強銳,富有四海。所以隋煬帝才有財力建東都,開運河,修馳道,筑長城,隋朝修了許多糧倉,僅洛陽附近的洛口與回洛兩個糧倉,就積米二千六百萬擔(dān)。據(jù)史書記載,隋朝積攢的財富,到了唐朝還用了數(shù)十年。然而就是這個盛極一時的龐大王朝,只經(jīng)過了兩代帝王,在短短的三十七年后,滅亡了。唐人吳兢編著的一本書《貞觀政要》,上面有一段魏征的話,他上疏曰:昔在有隋,統(tǒng)一寰宇,甲兵強銳,三十余年,風(fēng)行萬里,威動殊俗,一旦舉而棄之,盡為他人之有。隋朝的滅亡,除了隋煬帝窮奢極欲,窮兵黷武外,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輕視人民,無限地剝奪人民的財富,隋朝的富有是建立在人民的貧困之上。在豪華的都城外,隨處可見窮困潦倒的老百姓,隋文帝時,遇到災(zāi)荒,朝廷有時還拿出一部分糧食救濟災(zāi)民,隋煬帝登基后,幾乎沒有賑災(zāi)的舉措,而那年的元宵燈會,卻要花費萬萬兩白銀。百姓的反抗,一但有火種,便會迅速為燎原之勢。隋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,就是堵塞言路。反對的聲音隋煬帝一句也聽不進去。農(nóng)民起義幾乎遍及全國,大臣卻沒人敢說一句實情。隋煬帝不愿聽,說實話的不是被罷免,就是下大牢,有的還丟了性命。隋煬帝到死都不明白他的敗因。當(dāng)反叛的禁衛(wèi)將士要殺他時,他問:我有什么罪,你們?nèi)绱藢ξ??將士們歷數(shù)的罪惡,其中一條是虧待百姓。隋煬帝承認(rèn)他虧待了百姓,對禁衛(wèi)將士說:我的確虧欠了百姓,但是我給了你們榮華富貴,你們?yōu)槭裁淳谷蝗绱藢ξ??隋朝大勢已去,天下共惡一人,隋煬帝必然要被拋棄。歷經(jīng)戰(zhàn)亂,唐朝再次統(tǒng)一紛爭的天下。李密、王世充、竇建德、李建成……多少風(fēng)云人物成為這段歷史的匆匆過客。貞觀元年,唐太宗李世民從父親李淵手中接過皇權(quán),也接過了隋朝的均田制、府兵制、科舉選士等一系列利于國家發(fā)展的制度和政策。同時,也接過了隋朝覆滅的慘痛教訓(xùn)。李世民深知百姓在國家的重要,他減少稅賦,遣散宮女,減少官吏,減輕了人民的負(fù)擔(dān),他教誨兒子“君,舟也;人(百姓),水也;水可載舟,亦能覆舟李世民廣開言路,誠心求諫,聽取大臣們的不同意見,知錯就改。他對大臣說:人欲自照,必須明鏡;主欲知過,必籍忠臣。他還說,兼聽則明,偏聽則暗。煬帝偏聽于虞世基,才誤了朝政。凡是提出李世民過錯的,他都給予獎勵,并對剛直不阿的大臣魏征等人給予重用,專門挑自己的毛病。李世民提倡節(jié)儉,任用賢人,聽取民聲,不具一格提拔有才能者,有些還曾是他的敵人。在治理國家上,他時時處處以隋朝滅亡的教訓(xùn)告誡自己?!敦懹^政要》上面記載了李世民和大臣的談話,其談?wù)撍宄慕逃?xùn),幾乎無處不在。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,改正隋朝遺留的弊端。短短四年,天下大治?!吧搪靡按?,無復(fù)盜賊,囹圄長空,馬牛布野,外不閉戶”ccc